跟往常一样,简单聊一聊我对之前提到的电视节目的感想,虽然有一些迟了。尽管我在该节目上出演了,但由于我的思维反应能力较差(简单来说就是笨),所以总是慢半拍。总之,前几天在NHK BS上映的节目是通过一整年的追踪采访拍摄的。就冲他们将庞大的视频材料浓缩为仅仅50分钟的节目这点来说,节目内容定是经过精心编辑的。实际情况并并没有像节目所呈现的那么完美。
让我换个话题。最近我在阅读一本关于项目负责人的指南书。作者是一位著名的顾问,他的书几乎都是畅销书。在我的书架上也有这个作者的三本书。毫无疑问,我正在读的这本他的书也非常有趣!
然而,就在刚开始阅读时,就被文中开头的一句话给吓得不起。作者说:「我从未让项目失控」,因为「我只参与有胜算的项目」。
作为一名「绝对不会成功」的管理者,越读下去就对自己的愚蠢感到越发不可收拾。毕竟,我一直在从事失败的项目。因此只能抱着头反省:「你说得对,确实是这样,我太愚蠢了」。
不过,在抱头反思的同时,我也思考了一些事。回想起来,许多失败的案例涌上心头。例如,在岩国的锦带桥河畔开设的特产啤酒餐厅。为了应对清酒酿酒师的老龄化,培养年轻的酿酒师,我尝试打破传统的到了夏季就没工资领的「冬季酿酒方式」。尽管出发点很好,为了给他们带来了夏季的工作,但过度投资和粗心的经营计划使得该餐厅仅在三个月后倒闭。由于这次失败,酿酒师们担心酒庄发不起工资,最终选择离开了酒庄。我们也只好被迫转变为目前的「员工酿酒」模式。放弃了传统的冬季酿酒方式,转而采用全年酿酒,建立了目前的生产体系。
此外,从经济合理性来看,我做出了许多与常理相悖的选择。例如,无视会与山口县厅产生矛盾的风险,不选择山口县厅鼓励的酒米品种,而是选择了山田锦作为酿酒用米。挑战在清酒行业中无人尝试过且没有市场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纯米大吟酿,并将其作为酒厂产品线的核心。无视前辈的建议,不依赖本地市场,而是跳出山口县,寻找在东京市场的出路。在美国开设酿酒厂,在目前阶段也不能说是一个合理的决定。
然而,如果要问我当时为什么那么做我只能说:「因为当时我想那么做」。就仿佛是「被恶魔附身」一样。
最奇怪的是,无论怎么想,如果没有这些失败,旭酒造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回顾过去,总觉得「如果那时候不那么做,就不会损失数亿日元」或者「选择另一条路的话能省下更多钱」这类的选择其实很多。然而,考虑到这些合理选择的结果,我只能想到一个规模约为现在销售额的五十分之一的普通酒庄,或许在山口县内还可以,但也仅此而已。无法解释现在的獺祭的现状。
怎么说呢,从现代营销的角度来看,我好像走了一条看似「愚蠢」的失败之路。
无论怎么想,所有的选择都跟聪明沾不上边。但我确实想要那么去做了。并且,这些选择其实早在40年前我接手的那个面临销量低、资金紧张、相关人员缺乏危机感、情况糟糕的局面的旭酒造时就已经决定了。人生真是感慨良多。